都市計畫內的農地有什麼用途

都市計畫內的農地有什麼用途呢?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三種都市計畫內農地的優勢和用途,讓你輕鬆了解!

都市計畫內的農地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呢?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都市計畫農業區的土地,它不僅可以用於農業生產,還可以興建農舍、農業產銷設施、休閒農業設施、自然保育設施、綠能設施,以及農村再生相關公共設施。

此外,如果經過縣市政府審核通過,還可以進行一些低強度的使用,如土石方資源處理、廢棄物回收處理、汽車駕駛訓練場、社會福利設施等。

這些多功能的特性使得都市計畫內的農地擁有著多樣化的用途,從農業生產到社會服務等多方面。

如果你想知道都市計畫內的農地有哪些優點,以及如何查詢都市計畫內的農地,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!

都市計畫內農地是什麼?

所謂都市計畫內農地,指的是位於都市計畫法農業區內的農地,目的是為了保持農業生產而特別劃定的區域。在這些區域,除了保持農業生產外,還允許申請興建農舍、農業產銷設施、休閒農業設施、自然保育設施、綠能設施以及農村再生相關公共設施。

與一般農地相比,都市計畫農業區農地的主要差別在於,分割時不受每筆面積需達2.5公頃的限制,而是可以較小範圍進行分割。

如果想要查詢都市計畫內的農地,可以使用以下三種方式:

  1. 上網政府資料官網查詢:可透過「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」進行查詢。
  2. 向直屬管轄單位諮詢:可以向所在地的鄉鎮市公所或都市計畫科詢問相關資訊。

都市計畫內農地優點有哪些?

這些都市計畫內農地的好處可謂是多多益善,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項:

  1. 分割自由:在都市計畫區的農業區農地可以任意進行分割,不像一般農地有每筆面積需達2.5公頃以上的限制。
  2. 使用價值高:都市計畫內的農地用途多元、限制相對較少,因此其使用價值通常比一般農地要高。
  3. 發展潛力大:都市計畫農地不僅用途較多,而且根據法規,只要通過政府審核許可,還有可能被規劃為住宅區或商業區,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。

都市計畫內農地分割有限制嗎?

根據92年2月7日修正的「農業發展條例」,都市計畫內的農地分割不受同條例第16條及分割執行要點相關規定的限制。換句話說,都市計畫內的農地不受土地分割後面積不得小於0.25公頃的限制,目前已無任何限制。

而申請都市計畫農業區變更的限制包括以下幾點:農地要變更為建地,通常需要被道路、水溝、建地、學校等周圍環繞,或者農地的一部分延伸至周圍的建地。在這種情況下,申請的審核相對較容易,可變更的面積限制在363坪以下。此外,若都市計畫內的農地登記為「田」或「旱」,則必須先獲得農業主管機關的同意才能變更為非農業使用。

都市計畫農業區常見QA

Q1:在都市計畫內的農地可以蓋房子嗎? 如果都市計畫內的農地被編定為「建」地,也就是所謂的農建地,那麼是可以蓋房子的。但如果不是,則需要先申請變更地目,才能合法興建房屋。

Q2:在都市計畫內的農地興建農舍需要符合什麼規定? 根據「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」的規定,興建都市計畫內農地的農舍需要符合以下規範:

申請興建農舍的人必須具有農民身分,並且在該農業區內擁有農業用地或農場。 農舍的高度不得超過4層或14公尺,建築面積不得超過申請興建農舍的農地面積的10%,建築總樓地板面積不得超過660平方公尺。此外,與都市計畫道路的距離不得少於8公尺,除非是合法的立體增建。 已經申請建築的農業用地,在都市計畫及地籍套繪圖上必須標示,之後即使農地被分割,也不能再次申請興建農舍。 農舍的用途不得私自更改。

Q3:都市計畫內的農地價格行情如何? 由於都市計畫內的農地使用限制較少、價值較高,且具有成為商業區或住宅區的潛力,因此其價格行情通常比一般農地要好得多。